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news

校园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 正文

立足乡土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时间:2023-10-09 17:19:21   作者:教务处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  点击:

——陕师大平凉实验中学举办第八期“平凉的前世今生”家国情怀系列讲座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祖国74周年华诞来临之际,为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2023年9月21日,我校在多功能报告厅举办了第八期“家国情怀——平凉的前世今生”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由教务处韩睿副主任主持、历史教研组马璐丽老师主讲,主题为“做平凉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人”,七年级全体学生和部分教师倾听讲座。

  文物无声,但历史振聋发聩。讲座伊始,马老师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影视片段作为引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引发了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遗产的喜爱与关注。

  本次讲座内容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珍藏遗存,感受悠远平凉”,马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平凉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数量和市内的野外文物点。平凉市现有国有博物馆7家,馆藏文物总量22985件(实际数量47584件),以史前陶器、西周铜器、宋元瓷器、历代铜镜、陇东皮影、名人字画、造像艺术等最具特色。除了馆藏文物外,全市现有各级各类野外文物点2262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全市现存古建筑43处,崇信李元谅寝宫、平凉大明塔、崆峒凌空塔等见证着平凉的历史脉络。平凉的古遗址有1792处,静宁治平成纪古城址、泾川泾明长武古城址、泾川城关薛举古城址、灵台百里古城址、庄浪通边古城址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同学们感受到了平凉作为古城的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

  第二部分是“重点遗存,一览平凉前世今生”,马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泾川人的发现过程、灵台西屯白草坡公社、泾川大云寺、崆峒山塔群和大明宝塔等重要文化遗存。“泾川人”的发现对研究甘肃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有巨大贡献;大云寺14粒佛祖舍利重现人间,是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崆峒山塔群是清代崆峒山佛教兴盛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陇东地区砖石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大明宝塔形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明代佛塔建筑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文物价值,它与同时代崆峒山凌空塔遥相呼应,堪称平凉古塔建筑“双壁”。同学们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倍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部分是“平凉文物守护人——我们在行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保存下来的物质和文化遗存,是国家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可替代的载体,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马老师呼吁同学们自觉承担起保护平凉文物的责任,部分学生自发去平凉市博物馆做文物守护者的事迹,引发了在场全体学生的共鸣。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文物保护的探讨,马老师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保护家乡文物,我们能做什么?”她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为家乡的文物守护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观点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守护家乡的文物。

  本次家国情怀讲座,马老师的细致讲解和活动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和赞许。本次讲座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参与、保护家乡历史文化的信心与动力,同时,在对平凉的历史文化有更深了解的基础上,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对平凉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意识,相信他们将以家乡的文化自豪感为动力,为建设美丽平凉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国情怀是形成大格局、成就大事业的必备涵养,是支撑奋发向上、奋斗不止的源源动力。昔日遗产仍再,今日韶华长存,明日繁华可期。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让他们成为守护家乡历史文化的志愿者和推动者。

 

撰稿:史莹莹

摄影:杨 

编辑:高 

校对:何 

审定:李晓亚

 

Baidu
map